《孔乙己》最后一句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,是鲁迅的笔误吗?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孔乙己 死了 《孔乙己》最后一句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,是鲁迅的笔误吗?

《孔乙己》最后一句“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”,是鲁迅的笔误吗?

2024-07-11 11:07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这话没毛病,意思是再也没看见过他,大概这个人真的已经死了。不确定他是不是真的死了,但是确定的成分大一些。也反应了大家对他死活不是特别在意,或许死了,仅此而已。酒店掌柜的对于他死了,只是说了句自己最关心最遗憾的:他还欠着20文酒钱。试想,鲁迅这样的作家怎么会犯如此低档的错误,而且发表该文的编辑也没有发展给予纠正?

中国新文化的旗手一一鲁迅,在作文创作上,就连标点符号,也是要悉数算字的(与出版商据理商谈稿酬),可见他对自己的行文造句之严谨,对读者以高度的负责。当以现今国文之水平的人,妄来揣度中国文豪大师的句式、修辞,若非大师级的汉学家,大摡是不敢去染指的。

这就跟喝豆浆一样,鲁迅他们喝豆浆的时候没有筛子去筛,入口肯定是粗糙难咽的,所以他们就批判,认为豆浆这东西不好。后来呢,经过时代发展,豆浆越磨越细,筛子又筛过了几次,放点糖之后更加香甜顺滑。然后你再去看当初批判豆浆的那些人,感觉他们不可理喻,殊不知这东西已经多少次去除糟粕了,而去除糟粕的那些人,正是第一批喝豆浆的人,你现在骂当初那些说豆浆不好的人,跟第一批喝豆浆的人骂豆浆不好又有什么区别?

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确太过极端,但当时的传统文化,特别是八股文,科举,以及诸如夫唱妇随,男尊女卑,裹小脚等民间陋习的确阻碍了文明的进步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思想都是为了文明的进步,人类的幸福,是值得被人尊重的。但鲁迅又何尝不是?没必要为了捧人而踩人。

众所周知,民国时期是个黑暗的时期,大环境下法律是偏向于富人的,况且军阀混战,政权割据之下,哪有公平何言,黄赌毒黑霸那可是横行霸道的,乌烟瘴气的。相对于,现在,说句良心话,法律和大环境下还是偏向于弱者的,当然个别特例除外。孔乙己穷困潦倒,好久没来,除了死,别无原因。但又没亲眼见到孔乙己死,所以用了“大约”。这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不是一两句可以分析得透切的。如果你为高考阅读,可以写出一篇比孔乙己本身还要长的文章。这就是鲁迅的高明之处!

这“大约”表示世态炎凉,死与没死人们都不大当回事。另有含义指文中的孔乙已是死了,但生活中的类“孔乙已”实际是活着的。这是鲁迅的“冷”幽默,常冷不丁地激发你的思考。不确定中的意思是有潜台词的。这句话不仅不是病句,而且恰恰是很有寓意的一句话。作为虚构的孔乙己这个个体的人,在文章的结尾处的确已经死了,但”孔乙己”作为一种现象,在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中依然存在。所以鲁迅只好用”大约的确”这个看起病句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心境了。大师就是大师,不服不行。

我觉得从语法上讲,这是个病句。但从鲁迅当时的情况看,这种说法是正常的,从当时各方面推断,孔已经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,接近于肯定,但作者没有亲见,又没有谁承认见到孔已经死亡,所以用了大约一词。再者,作者当时可能还有调侃的味道。

既然是估计,猜测,就会有不同的结果,肯定,否定就是两个方面。现实中这类例子太多了!比如:我想他是起床晚了,才会迟到;我估计他肯定是因为堵车才迟到的。这里的“肯定”仅仅表示,迟到的原因中,堵车的可能性更大,这中语言表达方式实在是太常见了;还有复杂点的:我估计他肯定是因为准备考试,才没有去看电影。

世上有着许多许多不同格的语言语气语调表现方式,自疑自定也是一种格。这种多种形式在日常口语中还少见吗?语法这种东西,较真起来,不一是就适合中国语言!谁能把古汉语文言文、现代汉语和中国人民大众丰富多样的口语用一种语法框起来?!老百姓日常口语表达,难道离开了语法,就不能交流,就处处涉难吗?

在那个时代,谁会在乎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的死活呢?况且,在那个毫无人情味的旧社会里,一个断腿的,无钱医治且没有任何生存技能的普通人,很难活下去。 人是真的死了,不死也不正常,人心死了吗?大约没死,也大约死了。精神死了吗?对一些人来说死了,对一些人来说一直活着。

哪怕不谈语境,不联系前文,只要不抠语法字眼,这么说也没毛病吧。说大约是因为没有确认的消息,说确实是以经验论该当是已经死了。这么说很客观没毛病啊。其实现实生活中这种话这种说法并不鲜见啊!

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,大约的确表达的是作者主观上认为孔乙己已经死了,但是没有证据证明孔乙己已经死了,简而言之,这种句式相比可能孔乙己已经死了更加肯定,而又比孔乙己已经死了模糊,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孔乙己已经死了,但是没人见过他的尸首,结合文章的历史背景,更加细微且真实地描述了一个穷书生在旧社会的生活,嘲笑,冷眼,甚至死了都没人知道,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是贯穿全文的一句。

是误笔吗?恰恰这句话才是文章的点睛之处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何许人也,他就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底层人物,所以孔乙己的死活没人在意,如果他长时间没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,也不会有人去追究,大概就死了嘛的结论。

看似矛盾的话,内涵很丰富,代表是当时社会上几种思想的交锋,矛盾点集中在孔乙己身上表现出来而已。 说大约死了表示部分人思想还在犹豫,没有挣脱出来。 说的确死了表示社会上一些人思想顽固不化,无可救药! 这是用一句看似矛盾的话,表现出了鲁迅先生想改变社会但终一己力量的无奈和忧国忧民之心。

其实换个说法对比一下就能理解,如果简单地换成基本上是死了,或者说,已经死了,那么文章的味道就没有了,文字的情绪可以自己去理解。对比的,你也可以写:我家有两只宠物,一只是大黄狗,另一只,也是大黄狗,看着很多余,后续的文字你可以填这个坑。填了就不是语病。

每个词句,用在不同的环境氛围,历史背景之下有不同的意义,就拿鲁迅这句话而言,单单这句话就是个病句,如果把这篇短篇小说联系起来,和鲁迅写写小说历史背景来看,不是病句。病句不病句,要看它在什么语言环境中,国歌里的“前进,前进,前进”是不是重复呢?的确死了,是别人认为的,鲁迅在猜测别人的想法,表明自己也是一副漠不关心,人云亦云的样子。更加的突出了当时社会麻木不仁已成为一种普遍现状。

这么简单的事,硬要争个不休。因为不知道孔乙己究竟是不是死了,只是听说死了,但根据他很久没出现,只能估计确实死了。大约,就是估计,估摸推断出一个肯定的结论,但这个肯定的结论缺乏事实依据,只是一种推断,一个确切的结果加上合理的推断,大约鱼儿确实在水中,因为没见有人捞走。所以这并不能理解为病句。孔乙已真的没有死!而且更多了!科举,考试不都是一样!你不行别怪别人!虽然上等人之类比不起!但穷人只有这一条了!谁也没资格笑话别人!可以喝点小酒打发时光,盐豆也行,更不用别人买单!

前面的"可能”一词是作者本人并带给世人的思考:是哪一种可能——死或活?但后边紧跟一一“的确”、“已经”、“死了”这几个肯定词,这是作者经过对“可能“的情况进行全面判断和分析后得出的肯定结论,依据就是前边文中提到的,无所依、无所能、无所治,当直到一切都无所望的时候,等待孔乙己的不是死亡还会是什么!

非常经典,绝对不是病句。“大约”表示是自己的推测,自己并没有亲眼见到。但是从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的状况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,是必死无疑的。死了,连有人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没有,更深刻的表现孔乙己的悲剧不禁是个人的悲剧,更是社会的悲剧!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